國際上避險基金頻傳關閉,就連全球重量級投資銀行都免不了面臨危機,當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事件是否會重演?
業者表示,金融機構多已有危機意識,避險基金降低槓桿操作(de-leverage)動作明顯,不至於出現類似危機。

3A亞洲聯席董事朱欽翔昨(17)日指出,多家避險基金宣布關閉,主因是績效表現不佳。由於新興市場的放空工具不多,
避險基金投入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多採做多策略,但7月油價與大宗商品回跌,美國金融類股與美元走強,在環境改變而策略
錯誤下,達不到經濟規模的避險基金就很可能關閉。

避險基金對投資者身分有所限制,因此一檔避險基金的客戶數並不會太多,與客戶的溝通較共同基金來得容易,也使得避險基
金在操作失利下容易走向關閉一途。

百利投顧經理謝秉容說,避險基金關閉與其薪資結構也有一定關係,由於避險基金提供高度分紅給操盤人,藉以吸引金融界菁英搶進
,在績效表現好時,經理人獲利非常可觀。

但經理人多會將自有資產放一定比例至所操作的基金中,加上薪資來源需要依靠基金報酬分紅,若投資失利並評估沒有扳回一城的
機會,等於是兩面皆空,寧願快刀斬亂麻,先關閉後再重起爐灶,採用新的策略。

如同LTCM的重大倒閉事件會否重演?當時LTCM靠著優異報酬與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持,名氣響亮足以吸引各金融機構願意
提供資金加大槓桿倍數,高達20倍以上,隨後卻因為新興市場流動性與亞洲金融風暴問題,套利策略失利,面臨資產大幅縮水危機。

朱欽翔認為,從次貸風暴以來,金融機構紛提高保證金成數自保,避險基金近期被迫降低槓桿操作的動作明確,應該不至於出現類似的問題。
目前全球約有8,000檔避險基金,其中大概只有200檔面臨關閉危機,比例來看並不算太高。

謝秉容表示,需要採用高度槓桿的套利策略避險基金,如固定收益套利、可轉換債套利,在金融環境不佳,槓桿倍數無法提高下,都難有好表現。
選擇資產擔保融資(ABL)或是期貨基金(CTA)這類與景氣低度相關性的策略介入較佳。

【2008/09/1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am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