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五大迷思  開創聚富思維
有錢的秘密還有什麼?
看看大富翁給我們的建議吧!

【大眾的迷思1】找穩定工作等退休
有錢人這麼想:讓別人與錢替自己賺錢!
根據《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的分析,賺錢的方式有種:上班族、
白由工作者、投資者跟企業家。大部分人只熟悉當上班族拿穩定薪水,
但是有錢人會想辦法讓自己當投資者或企業家,賺更多的錢。

一個上班族擁有一份工作,替公司工作而賺錢;
自由工作者替自己工作賺錢;
企業主擁有企業,讓別人來替自己賺錢;
投資者則從各種的投資工具獲利中賺錢。

大眾把精力放在保位工作上,
有錢人的目標是放在冒險跟駕馭風險的學習上,
不同思考模式的人會選擇不同賺錢模式。

【大眾的迷思2】有了錢再開始理財?
有錢人這麼想:每天100元,30年滾出450萬
你是否常想說:「沒錢理什麼財?」「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吧!」

但是,在一個偶然機會裡,她拿出預計買名牌包的10萬元,付了一間套房訂金,結果套房她在3年內轉手賺了200萬元,從此,她再也不小看眼前的任何一分錢。

很多人以為,要先有錢才能以錢滾錢來致富,但理財專家說:從小錢開始管理,就會有很多錢,你知道為什麼嗎?

《道理1》聚少成多
大衞‧巴哈(david Bach)是美國最知名的理財專家之一,他提出「拿鐵因子」說明一般人常在小地方浪費錢,最後失去累積財富的機會。

1.假設一杯拿鐵100元,每天喝一杯,一年就花掉36,500元。

2.如果省下每天100元的拿鐵錢,每月定期投資年報酬率8%的組合,
看看結果:每天一杯100元的拿鐵,30年後長成450萬元的大錢,這就是有錢人要從小錢就開始管理的理由。

無論一個人的薪水多少,只要持續工作,多半已經賺到足以致富的錢。但要達到致富階段,前提必須控制生活中的每一個拿鐵因子,不要以為小錢就輕率浪費。

《道理2》從小錢培養管錢的習慣與能力

管錢習慣比擁有的財富數字更重要。很多人賺得多卻存得少,有人賺得少卻存得多,這中間的差別就是管理金錢的能力。

賺錢之神邱永漢曾經以自身的經驗說明管小錢的重要性。他觀察,一個人做生意需要股東支持的時候,那個處處省錢精打細算、懂得小錢重要性的人,人家才敢把錢拿給他。因為一般人相信,大錢自然也管的好。

【大眾的迷思3】高薪就代表我有錢?


有錢人怎麼想→存款+投資市值=我的財富

你有沒有注意?媒體報導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有錢人的時候,常會說:「以鴻海股票市值計算,郭台銘現在的身價是億元。」但不會有記者特別著墨郭台銘每個月的薪水有多少。

真正衡量財富的標準是資產淨值,而不是工作收入,有錢人很早就知道這一點。雖然工作收入很重要,但它只是資產淨值中的某一項,其它還包括:手上的現金數字、房地產與其他的投資。

更進一步分析,有錢人會買帶來收入的資產,而不是帶來負債的資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汽車,它確實是資產,但無法產生收入,而且資產價值隨時間而折舊。甚至,有的人還借錢買車子,額外付貸款利息,這就是錯把負債當資產的例子。

有錢人會定期追蹤手上資產的淨值,除了關心薪水收入外, 更關心資產能否產生收益,若不如預期,一定斷然處理。

為了讓資產提升,有錢人知道有兩件事佷重要

1.賺得多不代表資產多,除非把錢留下

有錢人很懂得存錢的智慧,他們知道只有先存錢,資產才有機會長大。很多大眾忙著提高收入,但賺多花多,表面風光卻沒有累積財富。等到某一天收入斷炊,生活就出問題。

2.投資的收入,才會快速累積資產

收入有兩種形式:工作收入跟被動收入。被動收入指不需要實際工作就能賺到的錢,例如投資。有錢人一拿到收入,會想著把收入拿去投資而不是消費,因此他們會花時間學習投資的相關事情,想辦法讓手上的一塊錢再幫你賺另外的一塊錢,讓資產累積的速度愈來愈快。

有錢人這麼做  定期追蹤自己資產淨值

製作自己的資產淨值表跟現金流量表,定期追蹤。每年至少更新一次,看看自己的儲蓄率跟資產淨值增加的情況。 

 【大眾的迷思4】希望我有金山銀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am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