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篇文章充分說明了人們投資的敝病,並介紹了MAN這檔基金的歷史過程
過去有很多人不論投資國內或國外投資都失敗了,根據較為可靠的分折研究,證實了大約有80%的人是賠錢的,10%的人長期投資下來是不賺也不賠,也許有5%~10%的人是賺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大約有十項之多。
理財的10 大通病:
(1)投資市場「過度集中」:買賣股票或基金,多集中在本國市場,無法規避「系統風險」。以今年總統大選後第一個交個易日3 月22 日為例,台灣幾乎所有的股票都被打入跌停板,無一倖免,顯示風險大,且集中於國內單一市場,易錯失眾多國際市場的獲利機會。
(2)投資標的「同質性」太高:多數人只投資股票,買基金則多偏重股票型基金,乃至於科技型基金,性質相同因而風險較大,遇空頭來襲時,常損失慘重。
(3)買賣「時點掌握」不準:雖明知要低買高賣,卻常追高殺低、獲利未了結、走跌未停損,總是抓不準進出時點;明知要作波段操作,但難抓得準波段。且台股有時一日之間從漲停打到跌停,外國股市更多是無漲跌幅度限制,即使是要「停損」也不容易。
(4)「昧於大盤走勢」與產業動向:由於專業性和敏感性不足,難以準確掌握景氣循環、產業脈動或類股轉動的趨向,見樹不見林,以致進退失據,調節無方。
(5)偏差心理導致「錯誤的投資行為」:諸多情緒因素支配投資行為,如貪婪、亢奮、不甘、恐懼、灰心等非理性因素,常干擾必須理性的投資決策,以致錯失良機。或是過度自信而「流於冒進」,自以為判斷精準,積極求進,不知規避風險,不願委託專業人士操作,藝不高而膽大,常遭慘痛損失。
(6)「誤信」不正確的訊息:對於市場傳播的小道消息,作手操控市場的放話,經紀商有意散佈的利多消息,缺乏判斷力與免疫力,常因誤信而蒙受損害。
(7)受「不尋常的因素」干擾:市場的運作規律常遭非經濟因素衝擊,發生鉅幅波動,如九一一事件或重大選舉,另有一些異常性經濟風暴,如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化、中國大陸進行宏觀調控等,干擾市場,重創投資績效。
(8)資金耐力或心理「耐力不足」:有些投資需相當時日才能獲利,但投資者常因資金不足,缺乏續航力,或因耐心不夠,不能久等,以致不能歡喜割。
(9)「偏愛短線」投資:無論買賣股票或基金,短進、短出不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誤判機會大增,徒增投資風險,偶一失足即前功盡棄。
(10)所投入之國內基金之「成立時間短」,很多不足十年,遇到空頭來擊之時,便措手不急,再加上人情或集團壓力,投資周轉率為全球之冠,故難有穩定之表現。基金經理人交替頻繁,大多任期為一、二年,故無法累積經驗,不若國外基金經理人大多有十年以上之經驗。
國外的情況雖然稍好一些,但是仍有很多雷同之處,然而要去除這些可能失敗的原因,早在1980年代便有一家英國的期貨交易商,他們經過200 年左右的經驗(創立於1783 年)發覺明明看見有市場上有低價可買,但是就在幾秒鐘決定要不要買的時間裡,價格上漲了,買不到原先期望的買價。有時想要賣的時候,也許稍有遲疑,買家不見了,又賣不到好的價錢,所以近200 年的經驗告訴他們,要「準」,也就是說,要買的時候,就能買,要賣的時候就能賣,動作無時差。說似容易,做起來卻不那麼簡單。雖然過去的200 年中他們由農產品的期貨起家,有時買賣小麥、糖、玉米、大豆,不一而足,兢兢業業,雖然在其業界,小有名氣,但是他們也深深地感到無法找到最佳的買賣時點而竭盡
所能地挖空心思,隨時注意到科技的進步,希望高科技的發展能為他們找到一些可以輔助他們決策及執行的工具,使他們能獨占鼇頭,而出人頭地。
電腦操盤,免情緒擾
就在一九七○到八○年代,這家叫MAN 的英國公司注意到電腦的進步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所以,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尋找這方面的專家,希望利用這些專家的智慧幫助他們的決策行為,使它更有效,更快速,更精準。就在這個當兒,他們找到了一家電腦公司,願意將他們的Know How 提供出來,和這家200 年歷史的期貨公司合作。MAN 這公司開始的時候募了幾百萬美金,就利用這家電腦公司的電腦程式去執行他們的買賣決策。不出所料,這個程式非常成功地為MAN 帶來每年約30%的成長,這家MAN 期貨公司並不因此而滿足。同時之間他也到處物色,終於找到了另外一家更年輕的公司,是由幾位牛津與劍橋的優秀學子所成立的電腦公司,由於初生之犢不畏虎,所以他們的電腦公司就以他們三個人的名字命名的,那就是AHL。以他們三人命名的電腦程式,在初期,不但設法去追蹤市場的趨勢,也設立了「自動停損」及「停利」點,如此,例如獲利3%,程式就會將所獲的「利」,賣掉以便「獲利了結」,而不是如很多人一樣紙上富貴一場。在市場下跌的環境之下,同樣地,損失了3%即自動發出「賣出」的指令,使得賠錢的部份會賠得最少,不至於一瀉千里。
保本概念初形成
當然,在景氣好的時候,它由於「停利」,賺得不是最多,無法賺「整個波段」,而在空頭或是在盤整的情況下,因為有「自動停損」的機制,因此賠錢的話,也是賠得最少。這個機制在1985 年代測試得很成功。但默默無聞的AHL 仍然無法得到別人在財務上的支持。MAN 在當時雖然已經是很有名氣,但是對於這個新加入的合作伙伴,仍然無法立即寄以重任。最後MAN 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來吸引投資人,而自已也「免於背書」的方法,那就是先去說服一家知名銀行,由他們來向投資人「作保」,最壞的情況是到期(那時是七年半)萬一全部投資都失敗的話,投資人的本金仍然可以獲得保障。退一萬步來說,對投資人最大的損失是「利息」,是這七年半的利息。不論如何,投資人都可以保住本錢。而在正常的情況下,投資人應該可以獲得12%~18%的複利。在90 年代的利率大約是5%~6%。即使是要投資人放棄這利息,對於很多人來說雖然到期可以「保本」,但是仍然不是十分有吸引力,所以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以小錢做些投注。還好,87 年10 月的全球股災,對於投資人來說那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禍,在經過這次災禍之後,大家不再那麼「勇往直前」地投入股市。就是因為這兩個因素,使得全球第一次有所謂的「保本基金」的出現。
保本基金原先的概念是將資金中的一大部份去買「零息債券」。最初,這種「零息債券」是只有美國政府才可以發行的。那時全球只有美、蘇兩強,如果美國政府都「倒了」,那您也不用再擔心,全球的銀行也都必然蕩然無存。有美國政府擔保的零息債券,存在銀行中,所以銀行才敢擔保「到期」付給投資人100%的本金。MAN 公司便將資金中的六成去買這「零息債券」,七年半後到期。至於所剩下的四成錢去投資,由於這些投資所採取的策略都是完100%由電腦操控,所以完全「無人為」的判斷,再加上,利用MAN 本身的期貨買賣在全世界100 個市場,24 小時不停地運作,所以全世界第一個保本基金開始的時候,雖然只募到了2000 萬美金,但是往後的七年內都能達成它原先的目標…每年有複利12~15%的增長,所以愈來愈受全球投資人的喜愛,七年半下來,果真沒有使用到「保本的機制」,而是每一年均有12~15%的複利增長。
保本繆思
要知道,它的名字叫「保本」所以很多人會認為,今天買了,明天就「保本」,事實上是由於它必須把60~70%的錢去買「零息債券」,所以要看當時利率的高低來決定到期日,以90 年代為例,因為市場利率較高所以七年半即可到期,到期之日才能保證本金100%可以獲得保障。其實所謂的「保本」的機制就好像飛機上所為客人準備的「降落傘」,除非萬不得已,最好不要用上,真正用到這「降落傘」的時候,是最壞的情況。也好像我投保了2000 萬的壽險,當然不希望我拿到這筆錢,因為一定是被保人(我)死了,而錢對於死了的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實這種「保本」的機制是「以防萬一」的作法,我們真正希望的是那每年「正常的投資報酬」∣12~15%。保本基金的操作,若以目前的全球市場利率,那是需要13 年半左右的時間才能到期。很多人又會誤解說,保本期限要那麼長,所以認為那不是一項好的投資,其實這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由於「保本」必需將60~70%的錢去買「零息債券」,再將「零息債券」押給保証銀行,所以保証銀行才能真正到期還本。當然保證銀行是憑自己的信譽來保證,即使是基金的投資完全失利,也可向客戶保證100%的本金可以奉還。
這樣的保本結構與機制,我們可以說它是100%安全的。而且,這13 年半的時間是基金的存續期間,並不是每一個投資人一定要「到期」才能贖回。事實上,只要付些手續費,每月均可贖回,如果基金表現正常的話,約7 年就增長了一倍,當然就可以獲利了結,且六年以上就不用手續費。
我們知道尤其是經過了87 年股市崩盤,才能體會到甚麼是血本無歸,在此之前全球幾乎是多頭的情況,很少人能體會到每年12~15%的投資報酬有甚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而在全球的第一個保本基金就在MAN 公司的運籌帷幄之下,就這樣誕生了。但是當時雖然前途看好,但是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鐵口直斷這種基金是否能如期存活,也不知道是否能繼續發展,所幸該基金在90 年全球第一支保本基金變成了這種概念的試金石,果然不負所望,每年也都能夠達成它的12~15%年複利的目標,直到97 底它的存續期間結束時,也就是「第一次」完滿達成任務的保本基金。
雨後春筍 家喻戶曉
當然MAN 公司沒有等到第一個基金存續期間結束之後,才開始發行第二個基金。其後,每年都發行多檔的保本基金,且各有特色,而由90 年到現在已經發行了400 個不同的保本基金,它自然成為全球保本基金的龍頭,目前管理的資產為380 億美金。而全球其他的公司、銀行也都群起效法,發行了數百種保本基金,以致於近十年來「保本基金」成為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基金種類,但是知道它的歷史與結構的人並不多,本人恭逢其盛,親眼目睹,整個產業的發展,又於5/27 在西華飯店約訪了澳洲OM 公司的 Mr. Anthony Hall,他是亞洲及中東行銷總裁,他在90 年加入MAN 香港公司為遠東區負責人,95 年退休,97 年又被強力要求加入澳洲OM 公司服務迄今,而OM 也於2003 年被購併成為MAN 100% 控股的澳洲分公司。Mr. Anthony Hall 更是如數家珍,我與他一夕談話,得以查證很多細節,特以分享同好。
- Mar 05 Wed 2008 20:50
投資理財保本逸事 文/朱秉渝(介紹MAN 基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